各地文庙的祭孔仪式大致相同。传统的曲阜孔庙的典礼由孔府组织。丁祭前,“屠宰户”身披红绸在孔庙寝殿后面的“神庖”宰牛羊,准备祭品。大祭前三天,衍圣公到孔庙斋宿淋浴和习礼。地方文庙则有严格的禁忌:“每岁仲春秋上丁前二日,各衙门设斋戒牌,不饮酒,不食蒜薤,不吊丧问疾,不听乐,不理刑,不判署刑杀文字,不预秽恶事。”可见古代祭孔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在地方统治政治生活中可谓大事也。
大成殿里,正面神龛供奉孔子脱胎塑像(地方文庙则是牌位),孔子像两旁有复圣颜回、述圣子思(称东配),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称西配)像(牌位),称为“四配”;配享祭祀的人物经过历代的变更增添,民国初年才祭祀的人物经过历代的变更增添,民国初年才最后认定。闵子骞、冉雍、子路、子贡、子夏、有若(称东哲);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称西哲)等十二人像(牌位)称为“十二哲”,依东西向排列;大成殿前东西庑的两厢中,供奉历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共计156人(曲阜孔庙)。其中,以明道修德的“先贤”总记七十九人,供于东庑者四十人,西庑者三十九人。以传经授业为主的先儒共七十七人。供奉于东庑者三十九人,西庑者三十八人。这些先贤先儒包括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祭祀时,主祭在孔子像前跪拜。所有“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神位前也都有人祭祀,叫做“余祭”。主祭跪拜的同时,他们也在自己面地的神位前跪拜。
文庙大成殿是祭孔活动的主要场所。拜台是司仪的场地。文庙祭祀器是比较专门的礼乐器。在各地文庙大成殿里,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牌位其须弥座前,安放有“大成乐”——由八种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制成的“八音”乐器:1.匏:笙。2.土:埙。3.革:晋鼓(大鼓、建鼓、应鼓、博拊。4.木:敔、柷、舂牍。5.石:特馨、编馨。6.金:镛钟(大钟)、镈钟、特种、编钟。7.丝;琴、瑟。8.竹:笛、箫、管等。陈列的乐器有与编钟对应、其中有16件按石质厚薄发音的“编馨”,有一曲之终击响的“特馨”和风箫、瑟、笙等。四川德阳文庙现存的清代编钟一套,从天而降完整音质纯正,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各地文庙大成殿还有豆、笾、镫、簋、爵、甒、勺、罍、铣、枓、禁、篚等古代祭器。这些祭器的用途如下:1.豆:盛肉酱、泡菜和醋酱之类带汁的食物,放在宴会现场,以备食用。2.笾:盛干肉,放在宴会现场,以供食用。3.镫:盛不加佐料的汁肉汤,在宴会现场和豆放在一起。4.簋:盛黍稷饭,并用来吃黍稷饭的。5.爵:酒杯的一种,饮酒用。6. 甒:盛醴酒。7.勺:从甒里舀出酒来,注入杯类器物。8.罍:盛水。9.铣:盛水器,盥手洗爵时放在地上接脏水用。10. 枓:从罍中舀出水来,盥手洗爵时由上浇下。11.禁:放甒在上面。12.篚:盛酒杯,如爵以及舀酒器勺、柶等。
祭祀时,祭品有猪、牛、羊三、牲,有盐、猫血、芡米、菱角等。
大祭之日,祭典从夜半子时开始。主祭穿古代祭服,由鸣赞、引赞引导,身边跟随手罩、提炉、纱灯、跟班等人。先在杏坛磕头,然后由侧面走到大成殿前的平台台阶,到大成殿门口,提炉,纱灯留下,跟班随主祭进大成殿拜台。
由于祭孔程序均为皇帝钦定,比较繁琐。各地方县志中均对此作了记载。祭祀的主要仪式叫“大成殿释典礼”,按“鸣赞”“引赞”的呼吟,整个过程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和送神共六部分组成。
总体上的六大程序僵各地文庙都是保持一致的,不过在司仪的口令中,各地根据自身文庙的建筑特点和地方习俗仍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东南沿海和内地则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如在参祭人员的称呼上,内地一般由:主祭官、陪祀官、分献官、通赞、引赞、鸣赞、读祝生、乐舞生组成。东南沿海一带对上述人员则称呼为:正献官、分献官、纠仪官、鼓部长、大通、东节、西节、正引赞、副引赞、祝文官、乐舞生等。下面是清代中后期四川的一些县志的不同版本所记载的祭孔活动程序。这些程序基本上一致,由皇帝下发至各地执行。可见清代祭孔已经程式化。即使有不同,也只是司仪者口令不尽相同或者评议表达方式不同。如奏乐,有的县志就没有那一章。
正祭日,主祭、分献、陪祀各官,入两门序立。通赞唱:签竹版。引赞唱:更衣升堂。引各官从东阶上。序爵、序事、请祝。请祝版至。签名。各官书名。下堂。从西阶下。通赞唱:启户。各门大开。乐舞生就们。执事者各司其事,主祭官司就位,分献官就位,陪祭官就位。文东武西,瘗毛血,司毛血生将毛血捧从中门出,埋于西隅坎内。收生馔盖,举迎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引赞唱:诣西北神隅。引众官至。神降复位。通赞唱;参神。鸣赞唱:跪,叩首。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众官俱立。乐止。通赞唱:行初献礼,奏《宁平》之章。引赞唱:诣盥洗所,浴手,净巾。诣酒尊所,司尊者举酌酒升坛。导承祭官由东阶上入殿左门。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叩首。行一跪一叩礼。兴。奠帛。捧帛生以帛跪进,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案上。献爵。执爵生以爵跪进,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正中。跪叩首,兴,不赞。诣读祝位跪。鸣赞唱:众官皆跪。引赞唱:读祝文。读祝生至祝案前一跪三叩,捧祝版立于案左。跪,读祝。读华,捧祀版至正位前,跪,安帛匣内,三叩首,退。乐作。引赞唱:叩,兴。承祭及各官行三叩礼。通赞唱:行分献礼。引赞唱:诣复圣颜回神位前,跪,兴。行一跪一叩礼。奠帛。捧帛,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制拱举。立献正中。跪,叩首,行一跪一叩礼。兴。不赞。诣宗圣曾子神位前,奠帛,献爵。如前仪。其十二哲两无记名分献官升坛。奠帛,献爵。亦照承祭官。礼毕。引赞唱“复位”。承祭官司从西门出,西阶上。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通赞唱:行亚献礼。举亚献乐,奏《安平》之章。乐作。引赞唱:升坛。由东门入,献爵于左,如初献仪。毕。引赞唱:复位。承祭官由西门出,西阶下,及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通赞唱:引福受胙。引赞唱:诸饮福受胙位。承祭官至殿内立。捧酒胙二人,取正中一爵,羊左一膊,自正位案前拱举至福胙位右旁。跪,接福座二人在左旁跪。引赞唱:跪,饮福酒。承祭官爱爵。拱授接爵执事。受胙。承祭官受胙。拱举授胙执事。由中门出正阶下,送献官署。叩,兴。承祭官三叫首,兴,复位。通赞唱:谢神。鸣赞唱:跪,兴。承祭、分献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通赞唱:撤馔。举撤馔乐,奏《咸平》之章。乐作。鸣赞唱:跪,叩首。承祭分献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礼。兴。乐止。通赞唱:诣送神所。众官员俱至戟门。神去。众官打躬。通赞唱:捧祝帛馔各恭诣燎位。捧祝帛生至各位前一跪三叩,捧起,祝在前,帛次之。捧馔生跪,不叩,捧起,在后。各送至燎位正位。帛爵俱由中门出。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馔过,仍复位立。通赞唱:望瘗。举望瘗乐。与送神同。乐作。引赞唱:诣望瘗位。举柴焚祝帛。祝帛焚将半,复位,乐止。通赞唱:阖户。鸣赞唱:礼毕,散班。
民国初至30年代末,孔庙基本遵循上述程序祭孔。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开始,曲阜孔庙的祭活动大为简化,从原来子里弄祭改为早上7点。献爵献胙改为献花圈。跪拜改为鞠躬。古典服装改为长袍马褂。16岁就开始在孔府当差的孔繁银回忆当时曲阜孔庙的“国祭”程序是:1.全体肃立。2.奏乐。3.唱国歌。4.献花。5.读祝文。6.行三鞠躬。7.奏乐,唱孔子纪念歌。8.行一鞠躬礼。9.礼成。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曲阜孔庙“国祭”又是这亲的程序:1.典礼开始。2.全体肃立。3.主祭者就位。4.陪祭者就们。5.与祭者就位。6.上香。7.献花。8.献爵。9.读祭文。10.全体向先师行三鞠躬礼。11.礼成。民国年间祭孔程序变化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组织力量对祭孔典礼进行了专门研究,1967年以后,以台北孔庙为代表的台湾孔庙对祭孔礼仪进行了认定,重新统一了程序。这些程序概括起来,包含了37个步骤。
1. 释奠典礼开始。2.鼓出严,便燃庭燎香烛。乐、佾生及执事者各序立丹墀两旁。3.鼓再严,引赞引陪祭官至丹墀两旁序立。4.鼓三严,引赞引各县官至丹墀两旁序立。5.执事者各司其事。礼、乐、佾生按建鼓五步一顿之节奏,分别移步就位。6.纠仪官就位。随引赞就位。7.陪祭官就位。随引赞就位。8.分献官就位。东西配等八位分献官,各随引赞由大成殿两侧诣盥洗后就位。10.启扉。开启仪门及棂星门。11.瘗毛血。执事者捧毛血盘诣瘗所,将太牢(三牲)之毛血埋于土中。12.迎神。乐长唱:长奏《咸和之曲》,钟鼓齐鸣。迎神队伍由棂星门中门进入时,通赞唱全体肃立。13.全体行三鞠躬礼。迎神队伍由仪门返回大成殿前天井中央时,通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14.进馔。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执事者捧铏进馔。15.上香。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正献官与各分献官同时各随引赞诣各神位前上香,行三鞠躬礼后回复原位。16.行初献礼。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麾生举麾,节生举节乐舞并起。正献官随引赞诣神位前行初献礼、奠帛、献爵、行三鞠躬礼。17.行初分献礼。分献官各随引赞诣东西配、七西哲、东西庑计初分献礼。18.读祝文。乐长唱:乐止。通赞唱:全体肃立。19.全体行三鞠躬礼。读祝毕,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20.行亚献礼。乐长唱:乐奏《安和之曲》,钟鼓齐鸣,麾生举麾,节生举节乐舞并起。正献官随引赞诣神位前行初献礼、献爵、行三鞠躬礼。21.行亚分献礼。东西配、东西哲、东西庑分献官行亚分献礼。22.行终献礼。乐长唱:乐奏《景和之曲》,钟鼓齐鸣,麾生举麾,节生举节乐舞并起。正献官行终献礼、献爵、行三鞠躬礼后,随引赞回复原位。24.上香。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25.恭读祝文。通赞唱:全体肃立。26.全体行三鞠躬礼。读祝毕,通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27.奉祀官司上香。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28.饮福受胙。正献官随引赞诣香案前饮福受胙后回复原位。29.撤馔。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钟鼓齐鸣。执事者撤馔。30.送神。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钟鼓齐鸣,通赞唱:全体肃立。31.全体行三鞠躬礼。迎神队伍至大成殿前天井中央时,通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32.捧祝帛诣燎所。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诣燎所。33.望燎。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钏鼓齐鸣。正献官司随引赞诣燎所望燎。34.复位。正献官引赞复位后乐止。35阖扉。仪门及棂星门,由执事人员一一关闭。36.撤班。正献官、联祭官、纠仪官相继随引赞退,继为礼、乐、佾生按建鼓五步一顿之节奏,分别移步退至丹墀两旁。37.礼成。
1. 祭孔沿革
作为国家行为的祭孔礼制可以追朔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此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就开始祭孔,并称孔子为“尼父”。首开帝王祭孔的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猪、牛、羊)祀孔子,并诏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先谒庙而后从政。刘邦不但开后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开了后世帝王令地方长官上任前先谒孔庙后从政之先河。
汉明帝刘庄子于永平二年(59)下令“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汉书·礼仪志上》),这是国学、郡学祭祀孔子之始。刘庄又于永平八年(65)亲临辟雍,以太牢致祭孔子。永平十五年(72)刘庄至鲁,幸孔子故里,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
此后,历代帝王或身临,或派员到曲阜和太学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了一种国家礼制行为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上丁)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这就是“丁祭”。后来,祭孔又多了一个“舞”(舞蹈),祭孔典礼逐步正规化、程式化,有孔、乐、舞三部分组成。孔子诞辰日(阴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祭孔仪式最为隆重,既是家族的大典,也是国家的大典。祭孔大典的程序、规格、主祭陪祭官员、祭品等由朝廷颁定。整个祭典是在朝廷钦定的乐舞中进行的。
祭孔礼制是从周代的祭祀之礼演变而来的。最初的祭司包括“礼”和“乐”两个组成部分。礼,指礼仪、等级。乐,指音乐、乐舞。南宋大史学家郑樵在《通典》中说:“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2.祭孔礼制规格 古代中国的祭祀规格,《周礼》作了如下描述:“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六佾就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依次类推。 历史上的祭孔规格有两种,一种是中祭,另一种是大祭。中祭规格始于南朝·宋的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祭孔规格定为“以上公之礼,舞用六佾,设轩悬之乐,乐陈三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朝廷规定祭孔用“轩悬三乐”、“六佾之舞”,并行“三献礼”。明成化以前,祭孔属诸侯的规格。笾豆各十件,舞用六佾(舞人的行列)。孔庙当时属中祀,(太庙为大祀,因为太庙是天子的宗庙,行事天之礼。)明成化以后,祭孔用大祀,但无明文规定。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才明文规定升祭孔为大祀。
大祭与中祭的不同之处非常多。有三点是最主要的:一是根据礼仪,大祭用八佾舞,舞生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中祭用六佾,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二是大祭时皇帝及皇帝成员亲临。中祭则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祭。三是建筑规格不同。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命宫廷乐宫重新制定丁祭乐舞的曲谱。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亲制《中和韶乐》,用于祭孔。乾隆朝堆积空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乾隆钦定的祭孔礼仪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六种程序。分别奏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之章。舞姿则体现了“予、怀、明、德”等字的喻意,集中体现了孔子“仁德”、“礼乐”的主体思想。
孔庙祭仪清乾隆时规定有6种:
(1).释奠。这是唐宋以后专行于曲阜孔庙的一种祭仪。每年四次,每季的仲月(二、五、八、十一月)上丁日举行,所以叫“丁祭”。国子监和州县孔庙每年只春秋仲丁二祭。
(2).月朔释菜仪。每月初一(朔日)举行,较为简单,只行一献礼。
(3).月望行香仪。每月十五日(望日)在大成殿、崇圣祠、启圣殿、家庙举行。
(4).岁时常祭仪。是孔氏家祭,每年七次在家庙、崇圣祠举行。
(5).告祭仪。如衍圣公家中有事,奉祝文告于家庙的一种祭仪。同岁时常祭仪。
(6).祭中兴祖仪。五月二十九日,中兴祖孔仁玉(五代乱世,孔子四十二代孙孔光嗣遇害,光嗣独子孔仁玉恢复文宣公爵位,使孔子祀事绵延不断,所以,孔组尊孔仁玉为中兴祖)。主要祭仪为从家庙迎出孔鲤、孔伋、孔仁玉神主至诗礼堂,行三献礼(神主即木制牌位)。
3.祭孔乐舞器具、主要人员与祭品
祭孔乐舞器具,安质地一般可分为:金、石、竹、木、陶五类。按音质分则属于如下“八音”演奏乐器。
金:特钟(镈钟) 一至二件
编钟 一至两套(16或32 件)
石:特磐 一至两件
编磐 一至两套(16或32件)
竹:笛、排箫、龠 、箫 各若干件
木:(古击乐器)、 (古击乐器)各若干件
革:建鼓、应鼓、鼍鼓、博鼓、 (带长柄的摇鼓)鼓各二件
丝:琴六至八件,瑟四至六件
匏:笙 若干件
土:埙 若干件
另外,还有下列乐舞器具:
节和麾(用于指挥乐舞)
羽(右手执)龠(左手执)(文舞器具)
干(左手执)戚(右手执)(武舞器具)
礼乐服饰 若干
供品有三牢(猪、牛、羊)干鲜瓜果、米、豆、酒等。
祭孔主要人员(直省、府、州、县学文庙)
(1).司仪官(主持人) 一人
(2).主祭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一人
(3).陪祭官(长官) 二人
(4).朝廷官员 若干
(5).地方长老 若干
(6).社会名流 若干
(7).乐舞生:乐生45人,舞生36人
(8).主祭场:孔庙大成殿和月台
(9).祭品:大成殿内置祭台,祭台上放太牢(猪、牛、羊)祭台前放供案、供桌。供案上竖祝牌一块,上面书写歌颂孔子功德的祝文。供桌上放各种礼器:爵、尊、登、铏、簠、簋、笾、俎、豆、篚等。
4.祭孔礼仪:祭孔礼仪或称祭孔典礼。其专用名称叫做“释典礼”。释、奠均为陈设、呈献之意,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以及呈献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以表对孔子的尊崇。祭孔礼仪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等六部分。
迎神,就是请出孔子及四配的牌位,由主祭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进香,行三拜九叩礼,乐奏昭平之章。歌词为称颂孔子生前的功德。其文是: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整个过程,用六佾或八佾的乐舞,演奏金声玉振,古朴悠扬的韶乐,吟唱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的颂词。如曲阜孔庙在元代祭孔的祭文中有:“尚资神化,祚我皇元”,“阐我皇风,四海永清”的颂词。从中可以看出,祭孔一方是出自对孔子的敬仰,但最重要的是为皇权服务的政教合一。
初献、亚献、终献是整个祭孔活动中的主体部分,由主祭(一人),陪祭(二人)分三次把酒类、蔬菜、肉类、干鲜果品等祭品奉祀到孔子像前,“三献”分别奏宣平、秩平、叙平之章曲,用六佾舞。月台上站立三十六名舞生,身穿蓝色长袍,头戴黑色平顶方角帽,脚蹬皂鞋。舞分文舞、武舞两班,每班又分两组,每组八人,相对而立。武生在前,右手执戚,左手执干;文生居后,右手执羽,左手执龠,在八音齐备的乐器伴奏中,舞生跳起祭孔乐舞,每一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舞姿刚劲舒展,具有古典美。
撤撰:乐奏懿平之章。
送神世纪孔礼仪的最后一部分,乐奏德平之章。歌词为:凫泽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痒。
祭孔的六个乐章高度评价了孔子伟大的一生,歌颂了他那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和对整个社会文明的教化作用。
祭孔活动的主祭官、陪祭官、乐生、舞生、歌生共二百多人,身着清朝服饰,神情肃穆,祷告虐诚,整个场面庄严典雅,有置身于古代传统文化的氛围之感。
清末,即1906年,孔子升为大祀。祭孔与祭太庙、祭天地等同,祭祀达到了国家最高礼制,可谓登峰造极
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一般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至2008年是第五次祭祀孔子。
形成及源流——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祭典仪式—— 《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2008祭孔大典—— 2008年9月28日,2008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市举行,以纪念中国伟大的先贤孔子诞辰2559年。2008年曲阜祭孔主题是“仁者爱人、自强不息”。 上午9时许,由政府工作人员、海内外孔子后裔、宗亲及专家学者组成的祭祀队伍在孔庙外的神道上开始缓缓向孔庙行进,他们人人佩戴黄色鲁锦,面色持重,目光虔诚,这是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第五次祭祀孔子。
9时15分,曲阜祭祀队伍沿着神道行至孔庙万仞宫墙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为公祭孔子大典主题铭文揭幕。铭文写道:“人之为人,贵有仁心。天生之德,发乎己身……天行健,启众生。君不见,老骥虽迟暮,趋趋向前行。大鸟虽负箭,垂垂怒翅飞。”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说:“‘仁者爱人’出自《论语》,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自强不息’出自《易经》,意思是人们的德行每天都有进步,这两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铭文揭幕结束后,在平和的雅乐伴奏下,祭祀队伍穿过明故城,过了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绕过杏坛,来到孔庙大成殿前。身着“六艺”服的中学生在甬道两侧肃立,大声恭诵《论语》中的部分词句。随后,祭祀代表向孔子敬献花篮后,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宣读了金庸先生撰写的祭文,文曰:“清风送爽,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举世欢腾。北京奥运,万邦风从。五洲四海,睹我雄风。世界同运,人类一梦。”诵读完毕,在悠扬的古乐中,身着汉服的舞者,峨冠博带,手持羽和龠,跳起公祭乐舞《天下大同》。 2008年是孔子诞辰2559年,由其创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与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孔子简介 孔子,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祭孔的意义 —— 由于做出了兴办私学、传承古学、开创儒学三大历史性贡献,孔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历史文化巨人。特别是其开创的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思想支柱,而且对广大平民百姓的思想与生活也产生了极深影响。因此,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直至成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受到盛大而又隆重的祭祀。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十七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国家越南、朝鲜、日本、琉球(今属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兴建了许多礼制孔庙。18世纪以来,随着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和华人的外移,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许多孔庙。全盛时期,世界上共有孔庙3000多座,其中礼制孔庙2000余座,是世界上最多的礼制庙宇。 新的历史时期的祭孔大典,不仅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群体集体缅怀先圣、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后昆奋进、促进世界和谐、推动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同时也将在中国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东方圣人--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智慧,亦将因之弘扬光大,造福中国千秋万代,泽被世界人类。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释奠礼的来由及沿革
一、由来——释奠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荀子《礼论》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释奠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早在商周之时,我国就已有官学的设置,周代礼制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和释币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释奠释菜礼,最初只是入学的一项仪式,先圣先师到底是哪些人,也没有具体的确指。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过阙里以太牢礼祀孔子,当时还只是将孔子当作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来纪念。汉武帝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师也就由儒者担任了。到东汉时,孔子被称为“先师”,后来,又被尊为先圣,成了帝王们尊崇膜拜的对象。古代人们认为,不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师,也是天之所命。邵雍《观物篇》道,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又谓其 “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因此,先师也享受如同神灵一样的祭祀。曲阜孔庙汉代时由孔子嫡长孙四时祭祀,而官方祭祀则一年只有两次,“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东汉《乙瑛碑》)。晋泰始三年(267年)命鲁国四时备三牲奉祀,至清代仍于每年四仲月举行。
释奠是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除有皇帝亲临或御遣钦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贤、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家庙等。
二、祭孔典礼历史沿革概况——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所居房屋三间改做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岁时祭祀。开祭祀孔子之先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东汉明帝时,诏命祀先师孔子和先圣周公。据《阙里志》载:“灵帝建宁二年,祀孔子,依社稷。”也就是说,孔子享受和社稷神同详的规格。
魏晋南北朝期间,有时又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奉祀。拜孔揖颜之礼更多是在国家太学举行,往往是国子监祭酒负责典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此为释奠孔子用乐之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兖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庙廷。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中立孔子庙和周公庙,亲往释奠。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亲自祭奠了。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释奠,并作初献,以国子祭酒为亚献,以兖州刺史摄司业为终献。以二十二位儒家学者配享。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墙壁绘上七十位孔门弟子和二十二位贤人的画像。在东西二京,用太牢牺牲,一起举行祭祀,音乐规格为宫悬,舞为六佾。这一切已是仅次于天子的规格了。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三年(公元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三月颁孔子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夏五月诏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颁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
从元到清,孔庙神灵的设置,都基本沿袭宋朝确定的格局。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顺治十四年(1657年),就曾在弘德殿祭先师孔子。顺治定都北京后,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庙内有大成殿,专门用来每年举行祀孔大典。文庙中还有启圣祠,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设施。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上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跪九拜大礼,俨然与天、地、社稷和太庙的规格平起平坐。
附:孔庙释奠沿革一览表
历史年号 公元纪年 孔子封号 孔庙释奠
周敬王四十二年 前478年 鲁哀公立庙,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汉高祖至阙里孔庙,以太牢祀孔子
汉元始一年 公元元年 褒成宣尼公
汉永平十五年 72年 汉明帝至阙里孔庙,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汉元和二年 85年 汉章帝至阙里孔庙,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
汉延光三年 124年 汉安帝东巡幸阙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汉建宁元年 168年 鲁相史晨举行盛大祭孔活动,参与祭祀者达九百零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
汉建宁二年 169年 祀孔子,依社稷
晋泰始三年 267年 诏太学及鲁郡四时备三牲祀孔子
晋泰始七年 271年 皇太子以太牢祀孔子,以颜回配享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 445年 皇太子刘劭释奠孔子,舞用六佾,乐奏登歌
南朝齐永明三年 485年 释奠用六佾舞、轩悬之乐
北魏太和十六年 492年 文圣尼父 令祀孔子及周公皆由牧守执事
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年 孝文帝元宏幸阙里,亲祀孔子
北魏永熙三年 534年 孝武帝亲祀孔子
东魏兴和元年 539年 兖州刺史李珽塑孔子及十弟子像,立碑于庙庭
北齐天保元年 550年 遣使致祭孔子,行三献之礼
北周大象二年 580年 邹国公
隋开皇元年 581年 先师尼父
唐武德二年 619年 先师 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
唐贞观二年 628年 先圣 以颜子配祀孔子
唐贞观四年 630年 诏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唐贞观十一年 637年 宣父 诏兖州修阙里孔子庙
唐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 诏以左丘明、榖梁赤、戴圣、毛苌等二十二人配享孔庙
唐显庆三年 658年 诏先圣庙用雍和之舞
唐乾封元年 666年 太师 唐高宗至阙里孔庙,亲祀孔子
唐总章元年 668年 皇太子释奠于学,赠颜子为太子少师,曾子为太子少保,均配享孔子庙
武周天授元年 690年 隆道公
唐开元八年 720年 定十哲配祀孔子庙,以颜子为十哲之首
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文宣王 分别赠十哲及曾子等共七十七人公、侯、伯爵。祭祀时“乐用宫悬,舞用六佾”
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 诏春秋二仲丁祭孔时为大祀,舞用八佾
后周广顺二年 952年 后周太祖郭威莅曲阜祀孔子庙
宋建隆三年 962年 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
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赐孔子庙经史及器用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加孔子冕服,桓圭一,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追封孔子弟子颜回等十人公爵,曾参等六十二人侯爵,封先儒左丘明等十九人伯爵
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至圣文宣王
宋景祐二年 1035年 诏释奠孔子庙用凝安九成之乐
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增孟子配享,设位于兖国公之次
宋崇宁三年 1104年 诏易七十二子以周之冕服,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
宋崇宁四年 1105年 增文宣王庙像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又颁祭服制度于州县,令皆以法服行礼。
宋大观三年 1109年 释奠乐成。迎神、送神奏凝安,奠币奏明安,酌献、亚献、终献奏成安。乐章各有词曲。
宋大观四年 1110年 文宣王庙像改执镇圭,庙门增立二十四戟,并如王者之制。
宋政和六年 1116年 赐孔子庙正声大乐器、礼器各一副,颁释奠乐章于阙里
元至大元年 1308年 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皇庆二年 1313年 诏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十人从祀孔子庙
元延祐三年 1316年 诏春秋释奠孔子,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元至顺元年 1330年 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列七十子后
明洪武元年 1368年 明太祖诏以太牢祭孔子,并遣官到阙里致祭,赐祭田两千大顷,置林庙洒扫户一百一十五户
明洪武四年 1371年 更定孔子庙祭器乐舞。改笾豆八为十;祭器由木易以瓷;牲用熟,各设高案,乐舞生设一百一十人
明洪武十五年 1382年 命郡县通祀孔子。每岁春秋二仲丁行释奠礼
明成化十二年 1476年 祭酒周洪谟请增孔庙礼乐。定笾豆十二,舞用八佾
明弘治九年 1496年 增祭孔乐舞生二十六人,与天子乐舞七十二人相等
明嘉靖九年 1530年 至圣先师 更定孔庙祀典
清顺治二年 1645年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顺治十四年 1657年 至圣先师
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清圣祖至阙里孔庙祀孔子,行三跪九叩头礼,赐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殿中
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升先贤朱熹于大成殿十哲之次
清雍正七年 1729年 颁内府新制大成殿祭器、镇圭、曲柄宝盖及二十四戟
清雍正八年 1730年 孔庙大成殿塑像落成,诏设圣庙执事官四十员
清乾隆十三年 1748年 清高宗至阙里祀孔子,后多次至阙里释奠孔子
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谕颁周范铜器于孔庙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奉旨将孔庙祭祀规格升为大祀